長城腳下的太陽能光熱電站
人氣:2558次發表時間:2013-01-02
西北方向75公里處的八達嶺長城腳下,一座百余米高的白塔在呼嘯的寒風中赫然聳立,1萬平方米的定日鏡場在晴空下熠熠生輝。
從一片荒蕪之地到電站初見規模,6年來,中科院電工所八達嶺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電站第一次向公眾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記者日前來到刮著凜冽寒風的北京市延慶縣,對電站進行了深入探訪。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太陽能是我國總儲量最豐富,也是繼水電、風電后最具規?;?、產業化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2011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太陽能熱發電集熱系統位居新能源鼓勵類的首位。
而在十多年前,中科院電工所的研究人員就開始了太陽能熱發電方面的相關研究工作。2006年12月,國家863計劃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及系統示范重點項目正式立項。
經過近6年的努力,今年8月9日13時18分,太陽能集熱場輸出的過熱蒸汽推動汽輪機升速到額定轉速6500rpm(rpm為每分鐘轉數),八達嶺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電站首次發電成功。我國由此成為繼美國、德國、西班牙之后,世界上第四個掌握集成大型太陽能熱發電站相關技術的國家。
我們創造了從材料到系統集成的太陽能熱發電的完整技術鏈。 項目負責人、電工所研究員王志峰介紹說,實驗中的一個較大突破是將吸熱系統與聚光系統耦合,能在太陽能輻照和位置變化時穩定發電。而飽和蒸汽與過熱蒸汽是在一個吸熱腔體里完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據了解,電站的單臺吸熱器可以直接產生過熱蒸汽,并能在超過一年的時間里長期穩定地工作,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德國專家評價該項目 簡直就是魔術 。在科技部組織的驗收會上,有關專家則直言: 這個團隊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零開始到世界領先
2006年以前,我國在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領域可謂 一無所有 ,SCI論文幾乎為零。
隨著電站的實驗和建設,2010年,中科院電工所的發文量在全球主要研發機構中躍居第一位。正如電工所黨委副書記張福寬所言: 我們的團隊從零開始,把這片河灘地變成一個像模像樣的科研園區,讓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這是一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成功典范。
與此同時,項目組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目前,項目組已成為國際能源署太陽能熱發電和熱化學組織中方代表單位執委會成員,還為全球著名的電力公司培訓技術人員。
電站是邊科研、邊設計、邊土建、邊調試、邊創新的五邊科學工程,工地上同時交叉作業的施工隊伍最多時達到8家。但是,由于采取了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嚴格有效的管理步驟,電站建設至今未出現重大質量事故。
有太陽的天就是工作日
這里氣候惡劣,為什么要在這里做實驗,這不是找罪受嗎?這是每個來電站的人必問的問題
我們是刻意選這里的,未來中國的太陽能光熱電站基本布局在太陽能充足的西北地區,實驗選址必須盡量和西北氣候條件相似。”王志峰說。
如果說生活上的困難是飽經風霜,那么現場施工就是舉步維艱。2007年,這里雜草叢生、風沙肆虐。一位曾單獨在這里呆了一個多月的老員工說:“那時候沒有廁所,沒有電視,住簡易房,天黑后只有讓人不寒而栗的風聲,現在都有點心有余悸。 今年年初的一天,電站負責人馬廣成發現65米高塔上的汽包漏水。年近半百的他冒著-15℃的嚴寒,在7級大風中費力地爬上高塔,排查每一個閥門,連續工作3天,終于排除了故障。
電站在建設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其間幾乎所有人都沒放過假,即使是春節期間,也在工作。
有太陽的天就是工作日,大家把一切心血都撲在了電站建設上。張福寬說,雖然建設很艱苦,但大家擁有共同的理念,所以整個團隊沒有出過一個逃兵,非常感謝大家的堅持和付出!
上一篇:無窮的零點能
下一篇:斷路器 2012年國網輸變電項目 第六批中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