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動生產率為尺,度量高質量發展
社會勞動生產率首入發展主要目標,是發展目標的“升級”,也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吻合。
據《人民日報》報道,日前開幕的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明確,北京首次將社會勞動生產率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在2017年社會勞動生產率22萬元/人的基礎上,力爭2018年將其提升至22.5萬元/人。
所謂社會勞動生產率,是指地區生產總值與從業人員人數的比率,是反映勞動力要素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該比值越高,說明每個從業者的勞動對GDP增長的貢獻越大,其勞動的含金量也就越高。
而社會勞動生產率“富礦中的富礦”,就是高科技領域??萍甲鳛閯趧由a中的重要要素稟賦,是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眼下,北京“開國內風氣之先”地將勞動生產率列入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就釋放出加大創新科技產業支持力度的信號。
1月25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到海淀區參加審議時,就對市人大代表、企業家雷軍回應稱,“北京第一位要抓的,就是‘四個中心’和‘四個服務’,這是首都發展的全部要義。尤其是‘四個中心’,政治中心是職責所在,科技創新中心,是重中之重。”而北京市代市長陳吉寧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表示,要全力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將勞動生產率列入發展主要目標之一,本質上是發展目標的“升級”。
上世紀90年代,克魯格曼在《亞洲奇跡》中曾指出,東亞經濟快速增長的源泉是投入的快速增長,源于生產率的快速增長則是微乎其微。隨著我國“人口紅利”式微,勞動力成本也進入了上升的軌道,經濟增長路徑勢必要經歷從依靠低成本、高投入的勞動力密集型的投入生產方式,向依靠效率提升的經濟增長模式轉換。
近年來,中國勞動生產率貢獻的增長速度在不斷提升。根據2016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20年中國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速為8.6%。但從總量上看,中國勞動生產率仍低于很多發達國家,根據統計局報告,2015年,我國單位勞動產出是7318美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
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效率和潛在增長動力的核心指標,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已經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的關鍵。
鑒于此,北京對發展目標“升級”,意義不言而喻:這意味著,北京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評價,從依賴“量”的優勢轉變為依賴“質”的優勢。本質上,這也是對未來經濟發展動力源頭的提前準備和積極預判。
對北京來說,著力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并將高科技產業作為引領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抓手,早已顯現成效。
從中關村大街人頭涌動的創業新思路,到五道口會聚的互聯網高科技產業精英,再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冉冉升起的高科技新項目,創新驅動發展乃至引領區域發展的格局業已形成。
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平均每天新增科技型企業近200家,總數超過50萬家。
既然基礎已打好,以創新驅動、勞動生產率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更不宜懈怠。正如市委書記蔡奇所說,在減量發展的背景下,創新發展是出路,而且是北京唯一的出路。創新發展也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用勞動生產率評價帶動創新發展,用創新發展為高質量發展“解題”,必然會為北京帶來更多契機、發掘更多紅利。